即表皮下水疱形成的自体免疫性疾病。
1.2.6 大疱性类天疱疮
定义
病因和发病机理
由抗皮肤基底膜半桥粒黏着蛋白(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BPAg 1与BPAg 2)的循环型自身抗体引起的表皮下皮肤分离。
症状
大疱性类天疱疮:起初为红斑或风团性斑片和斑块,瘙痒明显,之后出现紧张稳定性水疱(有时为出血性),黏膜受累不常见。尼氏症 I/II级 - /+,男女发病率相同,好发于60-70岁以上人群。
分类
- 大疱性类天疱疮
- 妊娠期类天疱疮,以前称为妊娠疱疹
- 黏膜类天疱疮(以前称为瘢痕性类天疱疮)
实验室检查
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:确定抗基底膜带的抗体(C3 和IgG 呈线状沉积)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,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P180和BP230。
组织病理
表皮下水疱形成伴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
病程
慢性进行性。
并发症
皮肤相关的脓毒病,体液和蛋白质丢失。
诊断
Tzanck试验阴性。
鉴别诊断
需与其他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区别,尤其包括:
-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:抗体针对真皮最上部的VII型胶原,在盐裂皮肤标本,抗体分布于水疱底部(而大疱性类天疱疮分布于水疱顶部)
-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:IgA,而不是IgG沿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,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自体免疫性大疱性疾病
治疗
局部治疗:强效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氯倍他索、染料类杀菌剂外用和一般伤口护理。
Comments
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comment!